《河南城建学院》  
上一期    下一期

读《教师口才学》有感

   期次:第17期   作者:李金斗   查看:75   

  由柏茹斌、丁振芳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才学》,是一本值得广大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值得一读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人际间的对话距离大大缩短。口语运用的场合和范围更加宽泛和广阔。而《教师口才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口语艺术的新兴学科。
  作为教师,为了培养现代化人才,必须一扫昔日陈腐的观念,变“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为“君子敏于言且敏于行”。为了培养人才,教师自己要首先努力成为口才家。
  教师是达成口语交流行为的主导因素,是要将自己感知、认识中内化积淀在心灵的信息,转换成一种口语音响形式传递出去的。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功夫在说外”,这就要求教师在各方面具有良好的素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如泉思绪,哪能口若悬河!显然,掌握口语艺术,首要的不是磨砺嘴皮,而是磨砺思想。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的德、才、学、识。
  要做学生求知不竭的源头活水,教师就必须具有雄厚渊博的知识基础。雄厚渊博的知识基础是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水平的精神宝库。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短绠难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知识浅薄,孤陋寡闻的教师是难于担当教学重任的。
  著名教授冯友兰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要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看起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所以有人十分形象地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提炼出精美的科学内容,选出生动具体的词句,说出优美精练的语言。在一定范畴上说,雄厚渊博的知识就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水之源”、“木之本”。
  该书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要想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就要做到:努力学习,在学习阶段,要把记忆型学习与发现型学习结合起来,做到为我所用、触类旁通;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一要求真(有价值)、二要求实(实用)、三要求新(发展)、四要求深(发现)、五要求美(艺术魅力);融会贯通,这一阶段,就是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他人知识与自身知识、思想内容知识与语言艺术形式融而为一;开拓创新,这是创造阶段。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案。教师在学习中必须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真正治学有成,有知识、有经验、有见解、有创造。这四个阶段的关系是:学习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实践阶段是验证知识基础摸索自身经验的阶段;融汇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书本与实践相交汇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关键,是“集天下之聪明为我之聪明”的准备起飞的重要阶段;创造阶段是走向成功的阶段。这种创造是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完美地表达新观点、新创见、新发现的阶段。
  该书作者不但强调了现代汉语语音标准,语言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密切联系了从课堂教学到课下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的语言应用实践,提出了教师口才训练和提高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每位教师在教学语言探索中,既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语言美”。
  (作者系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河南城建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297次访问,全刊已有173714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