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  
上一期    下一期

清 明 长 卷 绘 繁 华◎刘书芳

   期次:第18期      查看:119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城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时期繁荣的城市经济的生动写照。
  近千年来,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国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这幅长卷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在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的影响下,经过五代到北宋早期的巨大变革,中国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中国城市自春秋时期开始,为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统治目的,采用集中设市,早启晚闭的里坊制。一直到唐代的长安城,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还是只有东、西两市,还用坊墙围起。这样大的城市,市场集中在两处,对市民生活很不方便,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发展,到了宋代的汴京城,再也无法用里坊制的桎梏来进行城市统治与管理了,坊墙被一点点的拆除,沿街店铺代替了集中设市。取消了夜禁,没了坊墙,住宅可以直接通过店铺或胡同到达城市街市。《清明上河图》就是通过白描的方式,展现了这座繁华的商业都市的面貌。下面让我们随着《清明上河图》,一起窥探下宋代城市发展的概况。
  宋代汴京城位于南北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城内又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穿过,被称为“四水贯都”,其中汴河又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南方物资自此入京。整个城市内外水运交通都十分便利,繁忙的漕运,满足了这个百万人口的都城各方面的物资需求。《清明上河图》中用较大的篇幅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的运输景象。其中的虹桥是中国木构桥梁史上的典例,为了桥下通航,“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东京梦华录》)跨度之大,构架之巧,反映了较高的木工技艺水平。
  汴京城的市肆与住宅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分布全城。其中有宫城正门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多处繁华地带。有以金银彩帛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有以各类货物交易为主的商业中心;有以码头仓储转运为主的运输中心;有以勾栏瓦舍为主的娱乐中心……。城内还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当时的州桥夜市。还有许多饮食店、酒楼等颇多通宵营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道两旁,店面,酒楼、饭店、医铺、瓦子布满各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酒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构成了繁荣的城市生活。
  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唐长安城内还是只能到佛寺中游观佛屠佛像、经变壁画、戏曲伎乐的娱乐方式。两宋时期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开始有了单独的瓦子(又称勾栏、瓦舍),其内包括小唱、杂剧、木偶戏、杂耍、讲史、小说、猜谜、散乐、影戏等名目繁多的娱乐技艺。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最大,可容五千人”反映当时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宋代汴京城是在五代时期的州治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人多地窄,屋宇交连,常多烟火之忧。为了防火,北宋时有专门的消防队,建有瞭望台,有专人值守瞭望。《清明上河图》上街道两旁常常是屋甍相连,可以看到高密度的城市建筑和变化多端的建筑布局。
  宋代建筑虽没有唐代那种雄健有力的风格,但比唐代建筑更为秀丽、绚烂,亭台楼阁的组合更加富于变化。手工业的发展,建筑技术也达到了细致精巧的水平。《清明上河图》中除了一般的店铺和民宅,还有一处巍峨壮观的城门楼,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宋代建筑最为直观的资料。
  宋代重文轻武,虽在军事方面软弱,但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宋代中国的城市,不仅在城市格局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在城市数量上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也比唐代增加了三倍以上。城市性质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还有杭州、泉州、广州等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城市,以及建康、苏州等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城市。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商品流转的定期集市,有些集市还逐渐发展为市镇。这些都反映了宋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一幅长卷绘就了一座城市的繁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宋朝政府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软弱,也给这种繁华埋下了危机,在外族羡涎的铁蹄下,灰飞烟灭。(作者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
%

河南城建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63次访问,全刊已有1742193次访问